IB课表与时间安排:每周学习结构 × 学术生活节奏
很多中国家长听说“IB课程很难”,但又不太清楚:
- “孩子每天到底上几门课?”
- “除了上课还做什么?”
- “时间表和体制内有什么区别?”
确实,IB不像国内教育那样以“分数”和“高频考试”为主轴,而是强调: 探究驱动,多维学习,长线作业,时间自主
这也意味着:IB学生的课表设计、学习结构、任务节奏,都有非常鲜明的“IB风格”。
一、每周课表结构:六大学科 + 核心课程 + 项目任务
DP阶段(G11–G12),学生通常选择:
- 6门学术课程(从六大学科组中选)
- 外加3门核心课程(TOK、EE、CAS)
- 每周总课时约为 30–36节课,每节 40–60分钟不等
一个典型的DP课表会包含如下结构:
时间段 | 内容示例 |
---|---|
周一至周五 上午 | IB课程主课(如HL英语、SL经济、HL数学等) |
周一至周五 下午 | 实验课 / 项目任务 / CAS项目讨论 / 语言活动 |
每周安排一次 | TOK课(知识理论) |
每两周安排一次 | EE写作辅导 / 导师制会议 |
课后 / 周末 | CAS活动 / IA项目推进 / 阅读资料 / 小组合作任务 |
每门IB课每周约有 4–6 节,HL课程课时会明显多于SL。
二、一天时间安排示例:从8点到16点,“内容密度大但自主性强”
以下是一个典型 IB 高中学生的日程参考(以 G11 HL 英语+HL数学+SL化学 为例):
时间 | 内容 |
---|---|
08:00–08:50 | HL英语:文学文本分析讨论 |
09:00–09:50 | TOK:围绕“知识的正当性”小组辩论 |
10:00–10:50 | HL数学:导数应用模型建构 |
11:00–11:50 | SL化学:实验设计准备(IA任务) |
12:00–13:00 | 午餐 & 自由活动 |
13:00–13:50 | CAS项目组会(策划环保展览) |
14:00–15:00 | EE写作指导会(历史方向) |
15:00–16:00 | 自习 / 阅读 / 小组报告准备 |
IB课程的最大特征是:任务少但精、节奏密但灵活、课堂内外融合紧密
三、核心课程时间安排:穿插式推进,持续 1.5 年以上
核心课程 | 时间安排方式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TOK(知识理论) | 每周1节或隔周1.5节 | 在课堂内进行,强调讨论与写作 |
EE(拓展论文) | 从G11下开始,每月有辅导会 | 指导老师每人负责5–8名学生,定期反馈 |
CAS(创造、行动、服务) | 学年制推进,课余+周末+假期开展 | 自主设计项目,需有反思与展示成果 |
核心课程不单独“考试”,但对最终 IB 文凭极其关键。
四、学期节奏:不是“期中期末决定成绩”,而是“持续任务积累”
IB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估(Formative Assessment),终结性评估(Summative Assessment)相结合:
- 每学期都有小论文、小报告、项目展示、实验报告
- 学年中段开始推进 IA / EE 等高权重任务
- G12上学期为关键提交期,5月进行全球同步考试
学年 | 主要任务节点 |
---|---|
G11上 | 课程学习初始、IA选题、CAS计划启动 |
G11下 | EE选题确定、初稿推进、第一次TOK课题论文 |
G12上 | IA提交、EE终稿、TOK展览、笔试备考启动 |
G12下 | 全球统一笔试、毕业项目总结、成绩申请 |
五、家长如何解读“好”的IB课表?
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:
每门课都有安排 IA 推进时间,说明重视过程指导 每周有固定 TOK / EE / CAS 节点,而非临时塞入 留有自习与项目推进时间,而非满课无喘息 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合作任务(如主题周 / 项目周)
IB的课表“看起来松”,但“任务线条非常密集”
IB不是靠刷满课程时长取胜,而是靠:
- 每一节课的深度探究
- 每一项任务的主动表达
- 每一段反思的真实成长
所以,IB学生的时间管理、目标管理、学习节奏控制能力,其实早已在课表背后悄悄养成。
评论
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
暂无评论,快来发表第一条评论吧!